四年级年级数学周记

关于四年级年级数学周记合集九篇
愉快又充实的一周又告一段落了,我们一定有印象深刻的事情,这时候,最关键的周记怎么能落下!但是周记有什么要求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年级数学周记9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四年级年级数学周记 篇1
20xx年10月23日 星期日 阴
今天一早,爸爸把我手臂上裹的纱布拆开,谢天谢地!手臂上的烫伤恢复得挺好,我不用再去医院了。
整整两周,让我来算算这次烫伤花的医药费吧。用了一管生长因子,55元;换了5次药,每次处置费是40元,一共是5×40=200元;挂号费,有4次挂得是急诊号,急诊挂号费是4元5角,4次就是18元,1次是普通挂号费5角,所以挂号费一共用了18元5角。这样算下来,医药费大约就是200+55+18=273元。如果再算上打车费,差不多300元了。用大人的话总结一下:花钱事小,安全事大。一定要时刻注意安全呀!
四年级年级数学周记 篇2
在学习大数的认识的时候,刚开始在如何读出一个大数的时候我还是很厉害的,很快就能读出一个大数。可是到了写出一个大数的时候我却遇到了很多困难。通过认真的听课和请教老师,渐渐的我也能很快的写出一个大数了。
在学习中老师还告诉我们一个小窍门。老师说:“大数的写法,其实一点也不难,难的是我们没有用对方法。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:在写出一个大数的时候,先在打草纸上画出一个数位表,再把相应数位上的数填在上面,没有数的用0占位就可以了。”
大数之间的比较,其实也不是很难。只要用对方法就可以很快的比较出来。方法就是:先比一比两个数的数位是否相同。不同的话,数位多的数大;数位相同的话就挨着从左往右依次比较。
数学课让我受益真多,我一定要好好的学习数学,将来做一个有出息的女孩。
数学帮我解谜团
时光飞逝,我也渐渐地长大了。随着不断的学习,我小时候的很多谜团也慢慢地一个一个的被解开了。我很高兴,因为我明白了很多道理。
小时候看到自己家的房梁是三角形的,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:房梁为什么是三角形的呢?我经过上网查询和询问爸爸妈妈,我终于解开了这个疑问。房梁建成三角形是因为三角形可以支撑房顶,如果建成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不但支撑不住,还很容易塌下来!通过数学的学习,我更加清楚了一点就是:三角形具有稳定性。把房梁建成三角形会使房屋更加稳固。不断的学习还让我明白了更多的道理。例如:我们学校刚按的电动伸缩门为什么上面有很多平行四边形?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以后,我明白了是因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,容易变形。伸缩门就是利用了这个特性,这样在开门或者是关门的时候就特别方便了!知识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,让我变得越来越自信!我也终于明白了那个道理——知识改变命运。
四年级年级数学周记 篇3
“χ”这个数长得很有特别,它长得很像“X”。
有一天,“1”、“2”、“3”、“4”等几个数字好朋友在一起比大小。
突然“χ”出现在它们面前,说:“你们不要再比啦!你们谁也不是我的对手!”“1”说:“你怎么能和我们比呢?你连自己是几都不知道,还敢来这里和我们比赛。哼,真是自不量力的家伙!”
“χ”非常不服气,就跳到“1”的面前,大声说“我才是最大的:“χ—1=9,χ=9+1,χ=10,看,我比9还大!”
“0”在洞里听见了,就滚了出来,拉着数字“1”,跑到“χ”的旁边,说:“χ×1=0,χ=0÷1,χ=0,这不,比谁都小。”
“χ”听了“0”的话,从此就不再骄傲了。
四年级年级数学周记 篇4
6月9日星期一晴转阴
下午放学时,班主任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,要求大家想办法测算一次性筷子的体积,并用数学日记的形式将测算过程记录下来。这道家庭作业,表面上是一次数学实践活动,实际可能寓意更深,因为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与环保有关。
一回到家,我就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思考这个问题。一次性筷子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,怎样才能测算出它的体积呢?我思来想去,一会儿抓耳挠腮,一会儿摇摇头……,终于,有了一点眉目。我可以将一次性筷子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,这样容器中的水就会溢出来,溢出水的多少不就是筷子的体积吗?可是筷子比水轻,会浮在水面上,又该怎么办呢?可不可以用石头或胶布之类的东西将筷子固定住呢?我想应该是可以的,但这些办法测定起来又都太麻烦了,要是有更简便的方法该多好啊!经过冥思苦想,我终于自豪的笑了。
6月10日星期二晴
今天中午,我去餐馆买了一份盒饭,并特意要了几双一次性筷子准备做实验。
一回到家,想到可以做实验了,心情真有点激动,但又夹杂着几丝恐慌,我可不想让第一个方案刚一出炉就遭到淘汰。为了验证实验方案是否正确,我专门测量了筷子的长度(20厘米)、厚度(0·35厘米)和两端的宽度(分别为1·6厘米、0·8厘米)。由于一次性筷子近似于梯形体,我便利用梯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来计算筷子的体积,由计算结果可知,一次性筷子体积大约为8。4立方厘米。如果实验测得的结果和我所计算的结果近似的话,那么就说明我的实验是成功的,否则,我就得另想办法。刚准备动手实验,一看实验用具还不够,所以只好等到明天了。
6月11日星期三晴
盼望的时刻总算到了,一放学,一路小跑地回到家里,放下书包后,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爸爸从单位借来的烧杯。接满水后,小心翼翼地将烧杯放在盆子里,确保烧杯中的水不漏撒。接着,我用小刀在筷子上刻了一道痕迹,把筷子分成了两部分,这一道痕迹就是筷子两部分的分界线,我准备分两次来测量筷子的体积。
实验开始了,我紧张极了,心嘣嘣地跳,我拿筷子的手也不时发抖了,但我尽量克制住这种激动的情绪。我将筷子缓缓插入烧杯里,尽量不让筷子晃动,否则溢出来的水就太多了,测定结果就会不准确。当第一次将筷子的一部分插入烧杯中后,看到烧杯中的一些水溢到了盆里。烧杯再装满水后,又将筷子的另一部分插入其中。最后,我将两次溢到盆里的水倒入另一有刻度的烧杯中,这样就得到了筷子的体积。
结果,我失败了。实验测得的筷子体积只有3立方厘米,跟我计算的筷子体积相差甚远。起初,我还有些不相信,经过反复思考,我终于明白了失败的原因。原来是因为烧杯的口径太大了,即使烧杯没有装满水,人的视觉也会看成是装满的,加之筷子的`体积又太小,且烧杯的刻度又过大,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偏差。因此,我得改进改进实验方法才行。相信我会成功的,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?
6月12日星期四晴
自从第一次实验失败后,我就捉摸改进的方法,可是就是想不到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。这天中午,爸爸,妈妈有事没有做饭,于是我们决定到外面吃饭。
到餐馆点了菜后,妈妈为了不让我等烦,特地点了一杯果汁。果汁一上来,我就大口吸了几下,妈妈害怕我将果汁喝完,没有胃口吃饭,便叫我少喝果汁。菜还没有上,我觉得自己无所事事,便想到了吹泡泡,于是我就把果汁瓶里的吸管拿起来,对准水面吹了几口气,水面就起了几个泡泡,瞬间,我想到刚才我拿杯子里的吸管时,水面下降了一点,我突然有了办法,快乐极了,食欲大增,今天吃了好几碗米饭,还嫌不够
6月13日星期五晴
今天中午,为了能把筷子体积测得更准确,我叫爸爸从化学室拿了一个细长的量筒,刻度单位更小,每个单位只有1立方厘米。此时,我似乎感觉到了胜利在向我招手,真可谓万事具备,只差动手实验了。
首先,我用铅笔在一次性筷子上划了一道分界线,将筷子平均分成两段,并用水浸泡,以免筷子在测定过程中洗水。随后,将筷子插入量筒中,并用滴管将水滴入量筒中,让量筒内的水涨到筷子的分界线上,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(38毫升)后,将筷子从量筒内取出,再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(34·5毫升),前后两次水位刻度之差就是这一部分筷子的体积,即3·5立方厘米。用同样的方法,我又测量了筷子另一部分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,两次测定结果相加得到这双筷子的体积为8·5立方厘米。当我得到这个结果时,我兴奋地叫了,此时的我是多么自豪、多么骄傲啊!
四年级年级数学周记 篇5
今天是妈妈的生日。妈妈早上去上班,晚上才能回来。等到晚上8点多,妈妈回来了。吃蛋糕的时候,妈妈对我说:“妈妈来考考你,如果答对了就可以吃一块蛋糕,好吗?”我说了声“没问题”就开始答题了。
妈妈出了第一题:妈妈今年36岁,你今年10岁,妈妈比你大几岁?姥姥的岁数是你的6倍,姥姥今年几岁?我很快口算出结果,我说:“妈妈比我大26岁,姥姥今年60岁,太简单了,我的蛋糕吃定了”。
妈妈笑着说:“骄傲了吧?”再来一题:小明今年8岁,他爸爸已经40岁了,问再过几年,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2倍?这下我傻了,冥思苦想,看来我的蛋糕吃不成了,妈妈说:“怎么样,不会了吧?”“让我再想想,想不出来我不吃蛋糕。”
过了一段时间我想到一个笨办法,我可以把他们的岁数都找出来呀,过一年爸爸和小明都大了一岁,最后终于推算出来过了24年后爸爸的年龄刚好是小明的2倍。
我把想法告诉了妈妈,妈妈说还有更简便的方法的,接着就给我讲起来了,只要用爸爸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就是若干年后小明的年龄了,也就是32岁,再用32—8=24年就是经过的年份数了。我恍然大悟,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呀。
妈妈说:我能自己想办法得出结果还是好样的,作为奖励给我吃蛋糕了,我心里又喜又难为情,以后我可不能在骄傲了,小朋友们也不要学我呀。
四年级年级数学周记 篇6
9月26日星期日晴
今天,我同妈妈一起去买菜,街上的菜铺可真多呀!我和妈妈看的眼花缭乱。我妈妈开始挑选了,她左挑挑,右挑挑,上挑眺,下挑挑,最后,她终于在一个菜铺挑到了她认为好的西红柿,西红柿是2元钱一斤,她买了1斤9两,她给了卖菜的3元,卖菜的找给了我妈妈1毛钱。她又买了排骨,排骨是5元一斤,她买了2斤2两,她给了卖排骨的50元,卖排骨的找给了她39元。
她又买了土豆,土豆是1元钱1斤,她买了3斤3两,她给了卖菜的5元,找了她1元7角。她又买了豆芽,豆芽是1元钱1斤,她买了5两,给了卖菜的1元,找了5角。她又买姜,姜是2元1斤,她买了1斤半,给了卖姜的10钱,找了9元。她买菜一共花了18.7元。
四年级年级数学周记 篇7
今周,我们学习了新课----统计。
统计这一单元,我们每一册书上都有。统计最主要的是求平均数,因为这样才能比较出好孬。平均数是这样求的:总数÷总份数就能求出来。
我们还学习了一项内容是:复式条形统计表,我们以前学的是单形统计表,复式条形统计表上面一般都有一些数据,而这些数据是让你填在里面的,填的方法最好是用一种符号表示一种数字,这样就不容易统计混了,我就是因为这个错的题。我容易错的地方是把数加错了,之后就算错了。还有的题目,比如:跳绳一个小组4人一共跳了360个,另一个组4人平均每人跳了100个,问这两个组平均每人跳了多少个?我是这样错的,我把一共和平均没有看清,就都算成平均了,我以后注意做题之前先把题目看清楚。
这就是我一周的收获。
四年级年级数学周记 篇8
孩子上中学后,只喊作业多,忙不赢。我说写日记随便几句话都可以呀,她说哪里有时间哦。我本来想每天吃饭时让她说说学校的事情,我给她录下来,然后给她整理出来,也算是为她的成长做一个记录。可是我的时间比她的更少,忙的程度比她更甚。所以开学这两周来,孩子的日记算是滞留下来了。因为今天上午要学二胡,明天上午7点半开始要学英语,所以昨晚上她写作业到快11点钟,今天写周记又到了11点半才不得不睡觉。今天白天学了二胡以后,她就一直在做美术作业,稍微玩了一会儿,然后吃晚饭,给她洗头发。再和她一起去上街,买了些日用品,给她买了两件特价短袖。回来时已经21点多了,我叫她睡,她却说要写周记。没办法,我就想了个办法,她来说我来打,就这样,我们搞到11点半才完成了这篇周记。
燕老师,今天我第一次写周记,想跟您谈谈三件烦心事,您能帮助我吗?自从开学以来,这三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我,让我左右为难,不知如何是好,请您帮我出出主意吧!这三件事情是:剪头发,读寄宿,学英语。
一、关于剪头发。
我的头发太长了!都到我屁股边了。妈妈一会儿要我剪头发,一会儿说“莫剪了”,真不知她是什么心思。我呢,也是有点想剪,又不想剪。想剪的原因是:剪了以后睡觉自由自在,不用担心把头发睡乱,也不用浪费那么多时间扎辫子啦;也不用因为头发扎得紧而头皮疼了;我的头发这么长,还可以卖百来块钱呢!听人说,头发剪了以后还可以长高,对我这个长得不高的人来说,这是多大的诱惑呀!我看我不用问老师了,被我这么一说,剪头发好像尽是好处没有坏处啦。当然喽,留长发也有留长发的好处。头发长长的,扎起辫子来就好漂亮,演节目的时候有长头发,想怎么扎就怎么扎,化妆就很方便了。有一回,就是开学前的那个集日,我遇到一个买头发的。外婆说快去把头发卖了,我就赶紧跑去谈价。那个人给我出100元,这时候,我觉得100元好像有点少,因为李文琴的头发卖了120元呢!我又想起留长头发的各种好处来,特别是我以前剪过短头发,那时候照的相片丑死了。犹豫了好久,外婆说:“你不剪谁给你
梳头,谁给你洗头?”妈妈接过来说:“我给你梳,我给你洗!”就这样,我越发舍不得了,就还是留了下来。我终于想到一个最大的麻烦:那就是天天晚上睡觉都担心把头发搞坏,我用手枕着头来睡,我保护头发比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厉害。唉,怎么办呢?不过我还是觉得,剪短发比留长发的优点更多些,对我的诱惑更大一些。我愿意听老师的,现在您让我剪我就剪,您让我留我就留。
二、关于读寄宿。
这件事情其实我反反复复都考虑过了。我想住在家里,也想住在学校。要是我读寄宿,就不用天天跑回来,走这么远的路了。但是住在学校我又会害怕。我有一个舅外公在学校住,我们家要是住在舅外公家里多好啊!
老师说,读寄宿可以锻炼自己,将来读高中了都要读寄宿的,现在不熟悉熟悉不行。现在读寄宿还只是一周不回家,将来读高中就是一个月不回家呢!本来这次读中学,奶奶是要我到文昌去读的,可是妈妈不同意。妈妈说我读高中之前一定要跟着妈妈,她要时时刻刻管着我。可是假如我住校的话,她就看不到我,也了解不到我的情况了。唉,这件事情,不听妈妈的呢,又不行,听妈妈的呢,我却是有点想读寄宿。住在学校里有很多好处呀:跟同学在一起吃饭睡觉,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儿呢!不过听同学讲,读寄宿吃饭、洗澡、洗衣服等这些事情只能用一个钟头来做,做不赢呢。我还想过,如果读了寄宿,我就包一周的衣服到学校去,星期五再全部带回来让外婆洗。可是妈妈说那样衣服会发霉的。还有,很多同学在学校里想妈妈想得哭,那时候双杰、梦玲、梅卉她们哭了好久,现在童小千、张什么同学,也是想得哭啊!我从来没有读过寄宿,不知道会不会也想妈妈呢?呵呵,不知道哇。我想来想去,还是天天回家睡觉吧。老师您说呢?
四年级年级数学周记 篇9
今周,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。
小数的加减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有:小数的小数点对齐、然后从末尾算起,小数的数满十向前进1,进的1不要忘了加上,退的位不要忘了减。整数中的一些运算律在小数中同样使用,比如说:加法交换律、加法结合律,在小数中也同样能用,如:0.1+0.9+0.3=?用加法结合律能结合成(0.1+0.9)+0.3,这样能简算。如:0.1+0.9用加法交换律是0.9+0.1,当然用加法运算律也同样能行。
我还知道了怎样求加数,求加数时用和减加数就能求出另一个加数,我还知道了求减数,求减数时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求出减数,我还知道了求被减数,求被减数时用减数加差就能求出被减数。尤其是被减数数位不够时,要用零补够被减数的数位,把被减数的数位补得和减数一样。
这就是我的一周收获。







文档为doc格式